作者:管理员
拔草小记
文/葛新成
每次从备勤楼下来,看到那两个绿化工在拔草,内心的敬意就会油然而生。拔草是一件很辛苦的活,不得法常常会腰酸背痛。这两个看上去有六七十岁的老人,显然是一辈子在劳作,很有经验,坐在小板凳上不紧不慢地拔,累了就喝口水歇歇。“不怕慢,就怕站。”因他们的辛勤付出,草坪便有了原有的面貌。
看着那片还没拔的、绿油油的、茂盛肆意疯长的青草,我的思绪立马就飞到了童年,飞到那遥远的故乡。小时候,几乎每家都有两只羊、一头牛,于是割草就成了我们的课外作业。
割草和拔草不同,割草一般是割野地或别人庄稼地的草,目的是收获更多的青草,以满足父母欣赏的目光和牛羊饥渴的肠胃,所以总是希望越多越好、越嫩越好。每有发现都会呼朋引伴,群起而攻之,镰刀飞舞,刀起草伏,至于是否会再生不在考虑之列,然后很艺术地把它们挤压进那粪箕里。装草是有一定技术含量的,会装的一筐可以载下一捆,不会装的、抑或是偷懒的,看上去也是一筐,倒下时便图穷匕见。
拔草则不一样,拔的一般是自家庄稼地里的草,目的是希望它断子绝孙,因此必须连根拔起。菜地、山芋地、玉米地的草都要拔,只有把它们拔净,那少的可怜的农家肥才能为庄稼所独享,才有丰盛的收获,满足人的果腹。因此拔草也是任务性的,常常是心不甘情不愿地跟在大人后面下地。特别是玉米地,草特多,也特深,钻进密不透风、闷热潮湿的丛林,望着那一眼看不到头的深草发怵。小孩子没有腰,一会站一会蹲,弯来弯去,就弯的龇牙咧嘴。大人也是无奈,嘴上是督促,心里是爱怜,也就由你拔多少是多少了。
孩提时思维是条块状的,拔草时的痛苦万状虽深入骨髓,割草时的欢呼雀跃也深埋记忆,但却很少将两者联系起来。等到不做这些了,以一个旁观者的眼光再来审视时,才发现生活原来也是这样。
有的人一直在割草,收获的是满目春光;有的人在默默拔草,引来的是质疑目光。割草的人看上去果断干练,也常收获满满,但因问题没有斩草除根,时日不多,春风吹又生;拔草的人看似更费力气,见效更慢,但却慢工出细活,由于解决问题比较彻底,往往是一劳永逸。
不久前看了稻盛和夫的一篇文章,话题是做完和做好。这和割草、拔草倒有几分相像,做完是过程、是得过且过,做好是效果、是精益求精。不同的态度往往收获不同的人生。
大自然总是这样施教于无声。所谓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,其实很像一串冰糖葫芦,大家吃到的是酸甜,每每忽视的是那串联的竹签,一个很容易被丢弃、却能让你直观看到内在关联的东西。(葛新成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