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管理员
红芋面饼
2016年10月1至7日,是我国庆祝建国67周年的喜庆节日。经历了3天的濛濛细雨,终于迎来了阳光明媚、秋高气爽、丹桂飘香的日子,人们纷纷走出家门,或驾车旅游,或郊外赏秋,或商场购物,或走亲访友,到处是一片欣欣向荣、和谐幸福的繁华景象,标志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“小康”生活和共圆“中国梦”取得了丰硕成果。
在假日最后一天的上午,我突然接到原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、现市作协副主席李洪顺的电话,邀我和作协主席王瑞、副主席王东军、柴进等朋友到“粗粮小厨”聚会。经过几天的友来客往和推杯送盏,实在不想再让疲惫的胃受罪了。但李老介绍是以品尝粗粮食品为主,便激发了我的食欲和兴趣,欣然应答。
(一)
“粗粮小厨”位于界首市中原西路一中对面,当我到达时,李老和王主席等几位朋友已在“小厨”门口等候。我们首先相互握手寒暄,然后共同参观“小厨”的环境、面貌。只见8间门面干净、整齐,二楼上方挂着一块长牌,上面镶着“粗粮小厨”四个金黄色的大字;还有一块写着“那年·那味”的门扁和“远离毒素,吃出健康”的粗粮食品宣传牌;一楼室内摆放20几张古色古香的快餐桌凳,二楼是十几间以大豆、玉米、高粱、芝麻等杂粮命名的包间;墙上贴有宣传各种杂粮食品的图画。这些,使人一进入店内,便有一种回归农村自然风光和享受田园生活的亲切感!
我们来到“绿豆包间”,迎面看到墙面中央贴着一张毛泽东主席挥手的画面,上写“同志们,这家店要常来”9 个醒目的红字,大家相视而笑,自然增加了与“小厨”的亲近感,纷纷表示一定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,常来此饭店就餐。
宾主在相互的谦让中刚刚落坐,服务员便将粗粮佳宵纷纷端了上来,大家立即“ 哇”声一片!放眼观看,模仿农村生活用品筛子、簸箕、菜篮等造型的瓷盘、竹具、柳编内,装着各种杂粮、野菜做的食品、菜宵,色彩艳丽,琳琅满目。大家顾不得品尝,纷纷拿起相机、手机拍照,留下珍贵的画面。
在李洪顺老领导的反复催让下,大家才先后拿起筷子,分享绿色食品,边吃边进行点评。特别是杂粮面食丰富多彩,有馒头、有花卷、有包子、有菜饼,红、黄、白、黑,色型各异,令人大开胃口。
使我最为感动的是一盘黑色的红芋(薯)面饼,大家你争我抢,沾着酱豆慢慢嘬着,似享受,似品味,也似回忆,有几位同志当即举起相机拍下了这难忘的一幕。我好不容易得到半块红芋面饼,细细品着,它筋拽、清香、甘甜,与小时候在农村吃它时的味道一样。同时,思想的翅膀也飞到了过去那难忘的岁月,回忆起我与母亲关于半块红芋面饼的故事······
(二)
那是发生在我国60年代自然灾害时期,是解放后人民生活最艰难困苦的阶段,也是我童年经历最早的磨难岁月。
这三年的艰难生活,主要原于“大跃进”运动和“左”倾思潮的影响,老百姓家中的所有锅、碗、瓢、盆全被没收,支援“大炼钢铁”运动;吃饭只能在大食堂进行,“放开肚皮吃饭,鼓足干劲生产”成了时尚。记得有个顺口溜:“吃饭不要钱,老少尽开颜;劳动更积极,幸福万万年。”因此,大锅饭造成了严重的铺张浪费,也引起了超重的征粮任务,掏空了基层的生活存粮,更为以后造成三年困难生活埋下了隐患。
从1960年初开始,人民的生活出现了严重的饥荒。开始,我们淮北的百姓只能靠红芋度日,整天“红芋茶、红芋馍,离开红芋不能活”和“上午拉(把红芋拉碎做饼)、下午拉,一顿不拉红芋茶”。后来,连红芋也得不到保障,人们便挖地里的野菜度日。再后来,野菜被人吃光,只能挖草根、剥树皮充饥。浮肿的老人普遍都是,死人现象屡屡发生,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人吃人事件。据官方有关统计数字,全国死亡人数达2158万人。
在那艰难困苦的岁月里,人民虽然吃尽了苦头,但仍然相信共产党的领导,相信社会主义制度,很少公开流露出来不满和反对。特别是在家庭的成员的相互关爱中,更表现出了人间无私的大爱和纯真的亲情。
那是1960年的夏天,我已经10岁,上学四年级,正是裝饭的年龄,而大食堂毎餐供应的只是一个红芋面加野菜做的饼(或窝窝头)和一碗能照人的清菜汤,毎到半上午和半下午的时候肚子就开始咕咕叫。记得一天上午我放学回家,跟着母亲去食堂吃饭,每人仍然是一个红芋面加“毛根草”做的饼和野菜汤,我接到以后,三、五口就吃完、喝光了,并反复舔碗边上的汤水。母亲看到我的饿相,无奈地叹口气,默默地把自己的一个饼掰了一半递给我说:“孩子,吃吧!”
我当时心里一振,看到娘自己也只有一个饼,还要参加生产队干活,肯定比我还饿,便没有接,摇摇手说:“娘,我吃饱了,你自己吃吧!”
母亲叹口气说:“嗨!你正是长身体的时候,化食快,娘一半就够了,快吃吧!”
“我不要,还是娘吃了吧!”
“听话孩子,娘有办法。”
在母亲的反复推让下,我眼含着热泪接着母亲递给我的那块饼,一口一口地慢慢吃了下去。母亲看着我吃完后,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。这时,她才很快地吃下那半块剩余的红薯菜饼,喝净了碗里的汤,又背着我舀了一碗凉水,用手指沿着碗边反复抹着,将汤沫让水涮净,又一口气喝完。看到这里,我再也忍不住“呜、呜······”地哭了起来。
母亲以为我还饿,上去搂着我的头问:“孩子,你还没吃饱?”
我抬起头来,望着母亲说:“娘,不是,我是看着你的饼给我吃了,你光喝水不顶饿,心里难过。”
母亲一只手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头,一只手慢慢给我擦着眼泪说:“乖孩子,娘真的饱了。别哭了,听话啊,好日子会快来的!”
我默默点了点头,答应了一句:“嗯!”并用手背擦干了泪。试想作为一个孩子,在当时的环境下也只有用心酸、无耐忍受,别的则无能为力。
记得有一次,外公到我们家来,看到母亲骨瘦如柴,气喘吁吁,知道她把吃的给了我和妹妹,就劝母亲说:“天赠(我的小名)他娘,现在都吃大食堂,伙食那么差,谁也顾不上谁,你别太可怜孩子了。如果孩子不行了,你们还年轻,以后还可以要;万一你自己不在了,连孩子的命也保不住。”
这时母亲含着泪摇摇头说:“爹,你说的道理我都懂,但孩子是我身上掉下来的肉,我就是再苦也不能让他们饿着。”
在母亲的坚定执着下,外公也只能咳声叹气,不再说什么。
这一切我都看在眼里,听在耳朵里,铭记在心里。我深深感到母亲的无私、伟大,从那时开始懂得,人世间只有亲情才是最纯朴的情,只有母爱才是最真诚的爱!我也默默地祷告自己快快长大,以后有了本事,好好报答母亲和家中所有亲人的养育之恩!
这样的日子一直坚持到1961年上半年,中共中央经过反复调研,发现全国吃大锅饭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和引起的恶果,出台了《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(草案)》,改变了要求集体都办食堂的硬性规定,指出“社员的口粮,不论办不办食堂,都应该分配到户,由社员自己支配”,深得人民的拥护。很快,在全国农村勉强维持三年之久的公共食堂相继解散,人民的基本生活有了一定好转。
到了1962年,安徽省60%的农村都试行了包产到户“责任田”制度,较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,人民的生活才有了明显的改变和保证。
在以后的日子里,每当我向子女讲述这三年困难时期的生活时,他们都不太理解。我向他们解释,这三年是我们国家在经济发展特殊时期出现的畸形阶段,有着复杂的国内外斗争环境和人为折腾因素,值得党和国家及领导干部 、人民群众深刻吸取教训和永远警惕,千万不能再让那种苦难的日子重来!
(三)
历史前进到了21世纪20年代,我们的国家经历了多起人为的、自然的不幸和灾难。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,吸取了前进中的经验和教训,纠正了工作中的失败和错误,经过了艰难的曲折和奋斗,都顽强地挺了过来。
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,我们国家经过拨乱反正,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路线,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指导方针,把目标引导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上来。经过30多年的努力拼搏,我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国民收入总量跃居世界第二,人民生活正在向“小康”迈进,“住宿盖楼房、穿衣要高档、吃饭盼粗粮”开始成为人们的奢望。
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,把实现“小康”社会和共圆“中国梦”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联系起来,我国又开始迈入“富强、民主、文明、和谐”的道路,社会分享着“自由、平等、公正、法治”的宏利,人民过着“爱国、敬业、诚信、友善”的生活。
在这个新的形势下,粗粮再次走进了老百姓的家庭,“粗粮食品”成为人们礼尚往来的时髦商品,“粗粮小吃”、“粗粮饭店”成为千家万户请客交友和改善生活的时尚追求。
“粗粮小厨”就是这样环境下在界首城区开出的一朵奇葩。他们秉承以健康、清真无害为原则,以热情、周到服务为宗旨,以粗粮、野菜食品为原料,以品尝、薄利多销为目的,受到越来越多干部、群众的热爱和欢迎。特别是红芋面饼,成了该店的招牌食品,基本上每桌顾客都点一份品尝。不论上午还是晚上,这里都是顾客盈门,熙熙攘攘,成了全市一张奇特的名片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。
我清楚地知道,如今人们喜爱粗粮食品,是为了健康、长寿,与困难时期为了填饱肚子目的相左;现在人们爱吃红芋面饼,是为了回忆、享受,也与过去为了活命本质不同。是社会的发展和进步,绝不是生活的回归和倒退。我们相信,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,人民生活水平的继续提高,粗粮一定会成为社会生活中的紧俏产品,红芋面饼也必然会受到人民更加热烈地追捧!(刘运德)